新石器时代水是农业的基础和命脉,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在以农业为主导经济的中国传统社会中,水利对社会的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极大。水利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基本方面,而且也是农业发展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一个主要标尺。我国西部地区多高原、沙漠和戈壁,这里大河较少,各河流下游或在洼地积水成湖,或消失于荒漠之中,因而,干旱始终伴随着西部人民,成为西部工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自古以来,如何利用有限的河流资源,改造自然环境,兴修水利,在西部干旱地区垦荒、植树、改造沙漠、发展社会生产,一直是历朝历代所重视的问题。勤劳勇敢而又富有智慧的西部人民认识到防洪、治涝、灌溉、排水等水利建设可以提高抗御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降低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程度,为工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所以他们兴修了一系列子孙万代受益的水利工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治水经验,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一、西部治水活动的兴起(一)原始灌溉系统的产生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已开始治理水害、开发水利。在西部地区,旱害是威胁人们生存的主要问题,这样,人工灌溉相继出现了,以弥补天然降水之不足,其方法和技术也由简而繁。最初的灌溉方法是依靠人力提水,原始的汲水工具是瓮缶罐之类的陶制容器,这在考古发掘的远古文物中屡见不鲜。当农业有所发展、种植面积扩大以后,仅靠人工汲水就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于是开沟引水灌田相应而生。相传这始于大禹治水,“尽力乎沟洫”。沟洫的原始功能是排水,但后来人们发现它还可以引水灌田,排水灌水功能兼备。殷商时期,特别是到周代,沟洫这种较原始的灌溉系统有了一定的发展。《诗经大雅公刘》叙述周之先人如何择地而居、发展农田灌溉的情况,其云:“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岗,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观其流泉”就是指给水和引水灌溉,说明周之先人对水利重要性有了较充分的认识。周人开始利用拦水坝来进行自流灌溉,“池北流,浸彼稻田”。①西周时,中国已有了灌溉沟洫和排水渠道以及蓄水塘堰,形成了灌、排、蓄相结合的排灌系统。不过,这种排灌系统是十分低级和局部的,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依
最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禹时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面汉朝的李冰建的都江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