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关系是什么?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塑造美丽中国的迫切要求
从世界人类文明进程看,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有别于传统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是对传统文明的反思与超越。在内涵上,它主要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不仅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而且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人类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遭遇困境的主动选择。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面临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新的文明形态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对这种要求的回应,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改造世界的同时要保护好地球。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
20世纪,现代化浪潮中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引起人们反思,特别是60年代,全世界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话语表达日益活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我国于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由此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成为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实践运动。1983年,保护环境被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观念开始深入人心。2007年,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成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建设美丽中国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理论的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三大转变: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的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建构上,要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自然观,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和极端生态中心主义。
建设美丽中国要科学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强化能源环境立法;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珍惜、人人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二、与生态文明关联的节日?
保护民族节日有关的生态文明有几个:
1.2月2日是国际湿地日,2018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意在揭示城镇湿地对可持续城市的未来有重大贡献。
2.3月12日是中国植树节,2018年3月12日是中国第40个植树节。
3.3月22日是世界水日,3月22日至3月28日为世界水周,中国今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
4.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是为了增加对地球生物多样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5.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8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该主题旨在推动社会各界和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携手行动,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6.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在我国叫全国海洋宣传日,目的在于通过连续性、大规模、多角度的宣传,提高全民族保护海洋的意识。
7.9月16日是国际臭氧层保护日,臭氧层被誉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蓝天,保护地球生命。
8. 10月4日是世界动物日,希望借此唤起世人关注濒危生物,关怀所有动物。
三、与生态文明有关的影视?
生态环境保护题材影视剧《半亩方塘一鉴开》启动仪式
4 月 19 日,由生态环境部宣教司指导,北京星河江月影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袂摄制的生态环保题材电影《半亩方塘一鉴开》在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启动仪式。发布会现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积极探索讨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格局,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四、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答: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一、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
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五、生态兴衰与文明兴亡的原因?
生态兴衰影响着人类文明,因为我们也是生态的一部分,所有生态都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地球生态消亡,人类也随之灭绝。
自然环境按人类对它们的影响程度以及它们所保存的结构形态、能量平衡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前者受人类影响较少,那里的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和物种的演化,基本上仍按自然界的规律进行。
如某些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到的荒漠、冻原地区、大洋中心区等都是原生环境。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原生环境日趋缩小。次生环境是指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的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环境,如耕地、种植园、城市、工业区等。
它们虽然在景观上和功能上发生了改变,但是它们的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仍然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因之仍属自然循环的范畴。
人类改造原生环境,使之适应于人类的需要,促进了人类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如在黄河下游修建大堤,控制河水泛滥,垦殖农田,使华北平原的次生环境优于原始状况。但是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不重视环境中的物质、能量的平衡,就会使次生环境的质量变劣,给人类带来危害。
扩展资料
在地表上各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结构形式是不同的,因此各处的自然环境也就不同。低纬度地区每年接受的太阳能比高纬度地区多,形成热带环境,高纬度地区形成寒带环境。雨量丰沛的地区形成湿润的森林环境;雨量稀少的地区形成干旱的草原或荒漠环境。
高温多雨地区,土壤终年在淋溶作用下形成酸性;半干旱草原地带,土壤常呈中性或碱性。不同的土壤特征又会影响植被和作物。在广阔的大平原上,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在起伏较大的山地,则形成垂直的景观带。
自然环境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基础,而社会文化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自然环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也会影响着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各个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例如西、北欧地区温湿多雨,在这里工业区和城市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使云、雾增加,雨水酸度增大。酸雨降到地表,不仅有侵蚀作用,而且加强了溶蚀、腐蚀作用,造成土壤和湖泊酸化,影响植物和鱼类生长。
六、乡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乡愁,让人们思念和热爱故乡;乡愁,让人们增加文化自信;乡愁,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除了加强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以及农业生产环节对农药化肥使用进行改革等措施外,还有许多重要内容。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生态文明是离不开水的。南方山区的河流水系发达,有着极其丰富的水力资源,人们就在整个流域建设了水电站。一些流域由于水电站过密过多影响了鱼类的回游,生物也受到影响,积少成多就影响到了生态平衡。一些农村,原来没有水电站时是可以抓鱼摸虾的,孩子们在水中游泳嬉戏,如今这种“乡愁”没有了。北人善骑、南人善水,久而久之,如果没去游泳池学一些戏水技艺,不少南方孩子也变成了“旱鸭子”。
江河两岸的防洪堤建设也是有学问的。农耕文明时期的溪河两岸有着青草地,高处则是杨柳树、毛竹林,青草地上有着成群牛羊,不远处还有着小牧童悠闲地吹着笛子,这就是生物措施的防洪堤带来的有人文品位的“乡愁”。工业化进程,钢筋混凝土建筑普遍,连防洪堤都打上了烙印。但如果全部是钢筋混凝土,看起来十分整齐,实际上却显得死板。我们必须让“乡愁”活起来,防洪堤建设必须让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才显得刚柔并济,才能体现出秀气和灵气。大江大河经过城市区域时,我们建设湿地公园,如果在湿地公园中增加一些文化元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融入当地的特色文化,才能使之成为人们的“乡愁”。
七、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注重生态文明说明文化有自信。文化自信必须重视生态文明。
八、生态文明专业?
学的核心内容是关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五个层次的研究。生态学科属多学科交叉的理学门类,在自然科学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生物学、地理学、气候气象学、土壤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信息与遥感技术、数理科学等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代生态学在研究层次上向宏观与微观两极拓展。在宏观层次上,生态学在生态系统水平扩展为生物圈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在微观方向上,分子生物学手段应用到生态学的不同层次,形成了分子生态学和基因组生态学等新的研究领域。厦门大学生态学科在红树林及滨海湿地与近海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可持续生态学等方面深耕多年,取得显著成效。
九、生态文明标语?
共建绿色生态家园,同享青山碧水蓝天。
山青水秀创生态环境,鸟语花香建生态水城。
同建美好生态家园,共享清洁碧水蓝天。
国家生态区你我同创,生态碧水蓝天世代共享。
同心协力共创生态水城,全心全意谋求持续发展。
十、生态文明概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来看,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