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艺春节,是中华民族也是闽台人民最隆重的传统大节,从农历十二月廿四一直延续到新正元宵,不但时间跨度长,而且“过年”的风俗内容极为丰富。这些风俗,由于福建移民台湾,闽台大致相同。除夕“围炉”“守岁”从农历十二月廿四日祭灶,是“清尘”日,是过新年的开始。这天家家户户清扫家里灰尘脏物,把地板洗干净,除旧布新,以示扫除家里“晦气”,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一天旧俗要拜“公”,烧“云马”,送“神”上天,拜“饯盒茶”(糖花生、寸枣、糕、地瓜糖、饼干等)。送神时刻一般选在下午,求灶王爷“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民众祈求平安,家庭幸福。年夜将到,就要做年糕,用纯糯米制成,俗称“甜”,作为过年的食品祭拜祖先。节前家家户户贴春联,大红对联一贴,节日气氛浓了。有的家庭还贴年画、剪纸,象征吉祥喜庆。除夕夜,全家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又叫“团圆饭”,欢度岁末,闽台人称为“围炉”。不论是求学学生、外出工作远离家门的亲人,除夕都要尽量赶回家吃“团圆饭”、“围炉”。有的地方亲人出远门未归,家中人就在桌上留一个位置及碗、筷、酒杯,以表示对在外亲人的怀念。除夕,桌上的每样饭菜都有象征意义。如萝卜,闽台称为“菜头”,意为“好彩头”,吉祥之意;鱼圆、肉圆,取“团圆”之意。“鸡”谐音“家”,表示“吃鸡起家”;韭菜方言“久菜”,表示“年寿长久”;一些油炸食物,表示“家运兴旺”;蔬菜不切碎,全吃,以祝长寿。守岁,是在除夕夜里,有的人终夜不睡,以待天明。除夕守岁历史悠久,据《东京梦华录》说:年饭之后“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迎候新年。晋周处《风土纪》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曰“馈岁”;酒食相邀,称曰“别岁”;长幼欢饮,祝颂完备,称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据传说,除夕夜如果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预兆着来年的精力充沛,精神焕发。现在,人们守岁,都有丰富的娱乐活动,欣赏精彩的春节文艺晚会、打扑克、玩麻将、下象棋、猜谜语、说笑话、讲故事、吃果糖,长辈给晚辈送“压岁钱”,意为终年有“余钱”,过愉快的除夕夜。一候新年钟声敲响,千家万户顿时欢跃,爆竹烟花,欢声雷动,挟带着新岁祝福,一直持续到天明。正月的风俗春节,闽台称“新正”。初一早,人们早起放鞭炮,称“开正”,迎春,焚香祭拜祖先、祀神。人们一早就梳洗打扮,祭祖后一家人吃饭,称“吃欢喜”,人们互相走访,称“拜新正”,祝贺新年,表示辞旧迎新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利用春节交流思想、工作,联络感情、增进情谊的方法。主人端出“饯盒茶”给客人吃,表示圆满亲密,或说上吉利话,如“吃金枣,年年好”,或“恭喜新年快乐”。初一这天闽台有不少禁忌,如“不能扫地”,据说“家里东西都是宝,只能进来,不能出去”。还有“不能打井水”、“不能杀生”、“不能吃稀饭”(不然出门天下雨),不能出恶言,说不吉利的话,不能诅咒,不能打人,不能捡粪,不能打破碗等等。初二娇。是指去年刚结婚的女婿这天要带妻子去岳母家拜年做客,所以这天也称“女婿日”。初三叫“赤狗日”,“赤”与“穷”同意思,故人们这天多不出门游玩或请客,晚上提早睡个早觉。初四是民间“接神落天”日,要烧“云马”,奉供品“接神”。初五称“初五隔开”,表示新年假日已过,商店开门,开始做工。初六清除肥粪,叫“挹肥”。初七将七种菜谷料混合煮食,叫“七宝汤”(或“七元”),据说喝了可除百病。初八是团圆日。初九是“天公生日”,即玉皇大帝生日,家家备办香案摆牲礼、品拜“天公”,时间在清早。十五是元宵节,张灯结彩,游艺。整个正月洋溢着喜庆欢乐的气氛。(闽南日报)
东山气候温和、四面临海、水美地肥,素以物产丰富闻名于世。丰富的物产为多彩的饮食提供了充足、鲜美的原料。故东山人敢吃也善吃,吃的花样繁多,快人口腹。 东山民间传承饮食惯制,在家常主食、风味小吃、养生进补、酒宴 茶俗、饮食禁忌等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家常主食 家常主食。大米是东山人的主食。普通人家一日三餐干饭、稀饭轮着吃,以早中稀晚干居多。农村农忙季节,三餐以干为主,但也爱吃点稀饭。稀饭俗谓“糜仔”,东山热天长,炎炎盛夏,口干舌燥、喝碗“冷糜仔”胜似神仙。大米除煮白米饭外,还有煮咸饭、“咸糜”、“甜糜” 的。家常咸饭有芥菜饭、高丽菜饭、菜豆饭、芋饭等。煮时将菜切好(槟榔芋头去皮切块),米洗净,连同猪肉、香菇、虾仁等佐料一起放到热锅中油炒,然后加水煮热,既简单省事又美味可口。“咸糜”以蚝仔糜、鸭仔糜、芋糜等最有特色。例如蚝仔糜,新鲜的海蛎和大米一块煮,掺上蒜叶、姜丝,佐以胡椒、油葱,闻之香喷喷,食之味道鲜,简直妙不可言。用扇贝、红蟹等名贵海产煮稀饭,更是风味独特,但因物稀价高,难成大众饭食。 大米的家常食法还有很多,古来将大米磨成米浆,经压、煮、晒等道工序而成圆形长条状,谓之“米粉”;将米浆倒在簸箕上,半干后成薄薄一片,再切割成扁形条状,谓之“条”;将米浆撒在滚沸着汤汁的锅边上,成不规则薄片,谓之“鼎边脆”;在米浆中掺上萝卜、油葱、细盐,放在铺着白布的蒸笼上蒸煮,谓之“咸”。米粉、果条配上猪肉、蔬菜、海鲜等,或煮或炒,非常方便。鼎边脆直接在骨头汤或海味汤中煮,起锅即食,软韧滑爽。咸切成小片入锅油煎,既可当饭吃又能做茶料待客,堪称“快餐”。 东山缺水沙瘠地宜种番薯。番薯也是百姓饭桌上习见食物,甚至是农户渔家不可或缺的主食。灾荒年代,番薯不知救过多少穷苦人的命。即使是富户,也崇尚俭朴,对番薯情有独钟。“吃番薯,配海鱼”,是东山很流行的食俗。番薯的吃法,有蒸、煮、闷、烤、炸,还有晒番薯干、番薯签,以应不时之需。番薯和大米煮粥,是很普遍的食俗。“番薯糜,土豆(花生)、菜补(腌萝卜干)、白鱼(带鱼)”,这道家常食谱,不知倾倒多少外来美食家;很多出外几十年的游子,念念不忘故乡“番薯糜”的养育之恩,归来探亲还是想吃“番薯糜”。番薯的名气不仅在家宅,而且在街头。往昔走在大街小巷,不时可闻诱人的烤番薯香味。商贩们支起糊着泥巴的圆桶当烤炉,或架起铁锅闷番薯,有的还摇动竹筒发出“咯噜咯噜”的声音招徕顾客。可惜如今这些东西难见了。 有主食就有副食。东山的日常副食丰富多彩。水产、水果、蔬菜、蛋禽、肉类及豆制品种繁多,数不胜数,实难一一描述。这里略举水产品为例。水产品分咸水类和淡水类。海味中有马鲛鱼、鲳鱼、带鱼、鱿鱼、海蛎、蚶、虾、蟹以及紫菜、海带等、马鲛、鲳鱼皆属居家公认好鱼,有俗谚曰:“一鱼伍、二红沙;三鲳、四马鲛;五鱼敏、六鲛鱼勒。”鲳鱼有黑白之分,黑鲳油煎煮咸,是下饭佳肴。白鲳用几片姜几根葱清蒸,佐餐小酌皆上乘。马鲛最宜糖醋,油炸后浇上糖醋,色香味俱佳。带鱼、小鱿鱼(俗称“小管子”)往昔皆为百姓当家菜。油炸白鱼、白鱼煮青蒜、“小管子”炒葱、油煎带鱼,哪个家庭主妇都能做得很地道。海蛎、蚶、蛤做汤,味道鲜美。海水养殖对虾(俗称“红虾”)、草虾等,是上宴席的海珍品,寻常百姓偶尔也尝尝鲜。蟹包括红虫寻、梭子青角蟹、菜鲟。东山有俗谚“死鲟活鲎,未死生臭”,死鲟不能吃,活鲎的吃法十分讲究。此外,紫菜配肉丝、鸭蛋煮汤,海带加肉片、豆腐炖汤,都是百姓餐桌上习见的美味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