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喵眼观察,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有关农业方面的热点新闻,无疑就是山东开展的大规模合村并居行动。这是牵动中国6亿农民神经的大事儿。
不管是情愿与否,合在一起居住,走城镇化的道路,是国家的既定方针,也一个大的趋势。国家要想富裕,走工业化的道路是必须的。
问题是上一代的农民怎么安置?这一代的农民怎么稳定?这都是千百年来从未碰到过的事情。我国的人口基数这么大,真的需要大家好好考虑。
图片来源于鲁网,如果不妥,请联系删除。
从传统农业转型现代农业,要注意什么?
感谢邀请。这个问题好,农业正处在转型升级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这个过程中,多一些了解和思考,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我是一名“三农”创业者,从事林木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已经十多年,拥有林业基地1个,面积3800亩,种植和抚育林木50多万株。一路走来,我在跌跌撞撞,艰难地探索,努力去转型,很多感触,不少思考。在这里,我很愿参与讨论,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一,要转变观念跟上新变化
当下,农业要转型发展,这是生产能力提高以后提出的客观要求,不是单方面、某局部的转型,而需要全行业、全领域的整体推进,这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乘风破浪好行船,作为农业领域的从业者,思想观念的转变十分重要,也很必要。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了充分思想准备,就会眼界开阔,敏锐地捕捉到各种有利信息,站得高,望得远,赢在主动,贵得先机。
2007年,广西全域兴起人工林种植大潮,几组人同去考察一片数千亩连规模的宜林地。前面几拨人都是带着锄头去看山,结果没有谈下去,因为动锄一挖,表土都是沙石粒。而最后那拔人一来就喜出望外,因为山坡长着密密麻麻的草。长草的地方一定能长树,他们凭直观直觉看问题,二话不说,一口气把整片地承包下来。现在广西人工林种植发展成为万亿元产业,千亩连片集体林地几乎全部开发,如凤毛麟角,无处再寻。这就是观念、眼界、判断力起了关键作用。观念就是财富。
第二,要精心谋划明确新定位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本质和核心,是土地规模的扩大、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生产效率提升,这就要经营者摒弃个体的、小型的、单一的、分散的、粗放的生产方式向适度规模的、集约的、精细的、高效的生产方式转变。在这样的生产环境和条件下,整体的、统一的、长远的规划和部局显得非常重要。有句古话说得好:“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在创业实践中,就有这样的实例可供参考。同是千亩规模的荒山造林,有的种植户认为沿用人工劳动作业方式可以减少成本,全流程各个环节千百百计采用人工,结果周而复始不断地受到制约,欲省未能省,欲速则不达。而有的种植户一开始就大胆地采用机械化作业,仅修路、挖坑两个环节省下的人工作业费就可以购置开垦设备。转变观念天地宽。
第三,要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这些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实实在在经验总结与分享。不要以为农业领域是“老土”,尤其是拥有一定规模土地资源的新型经营主体,一旦把专业技术和行业经营管理学手,就有可能成真正“土豪”或“高、富、帅”。
10年前,我曾经读过一本书,记得书里就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说社会经济经历信息化浪潮之后,即将到来的下一个浪潮就绿色浪潮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那时候,我开始相信未来空气能变现,如今已经有森林碳汇交易的成功案例。
当年,我曾经告诉乡亲们不要随便砍树,尤其是村里的大树古树,那是祖先宝贝的遗产,村里有文化的象征,把古树砍掉了,文化积淀就虚无了。乡亲们听了我的话,把能留的树都留下了。因为生态环境保护得好,有开发价值,这两年村里获得上级各项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投入1000多万元。现在乡亲见面常提到这样一件事,说当时你让我们把村道拓宽,两旁种上树,我们没有做到,如果做到了,每隔几年就有10多万元收入,那又是村集体的一笔财富啊!这就是学习的作用。
以上是我初浅的学习与思考,抛砖引玉,互相启发。感谢您的阅读。
借用网友的一句话:“昨夜星辰归旧梦 ,今晨风雨踏新程”。2020年到来了,让我们继续努力,朝着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前行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