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物、商品、良种、科技、物价。风景古貌、天闻地理、山水庄田、诗画墨作、花木石奇、天下所切。相互勾通渠为地方民益之创。
袁隆平去世后,他留下的研究团队还能在水稻产量上有新的突破吗?
虽然我并非专业,但是很多科研都是群体智慧的结晶,中国杂交水稻进行到这个地步,我个人敢说产量还会提高,虽然袁老病逝令人哀痛,但粮食产量增加的背后还有很多很多专家学者在努力。
培育新品种一直是人类在驯化谷物中做的,据传清朝康熙都曾自己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自己也培育水稻品种,当然这种水稻品种最后到底有没有推广开来我们先不说,但是总是有人在尝试这样的事情。粮食产量和三个事有关,其实前两个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土地面积、光照面积,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阳光是不行的,而植物生长又受限于土地,没有土地也是不行的。熟悉历史的都知道,我国历史上民间的动乱很多,为啥呢?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粮食。
现代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几十年前很多人连一天吃3顿饭都是个问题,这也是很多人感觉过去没啥肥胖的人,连吃饱都是问题,你还想肥胖,所以古代武将们膀大腰圆,那是靠钱堆起来的食物喂出来的!我国一直都是人口大国,在明朝末大概就有2亿人,在清朝年号称4万万5千万同胞。虽然在二战中,我国人口损失也很严重,可是总的技术也很大。在技术不足的时候,怎么办呢?那就只有通过不断地开垦新的土地。
最好的例证就是北大仓、新疆的建设兵团,喂我国开垦了大量的土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粮食的问题。可是在新时代,我们的追求又变了,那就是要守住绿水青山,为后代保存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很多地方都退耕还林还湖还山地,发展多样的农业。但是以曾经的北大荒、一段时期内的北大仓、黑龙江的黑土地地区,早在2000年前后就开始部分退耕还林,可是自那之后粮食产量保住了,还有增产的趋势。至今北大仓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
也就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缩减,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地培育新品种来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近些年,袁隆平团队还在培育耐盐碱的海水稻,海水稻不是说它需要种植在海滩,在国内有十分广泛的盐碱地,盐碱含量高不适合常规的粮食品种生存,同时也不适合其它植物生存,如果可以攻克海水稻的问题,又可以为我国增加很多产量的土地面积。而在原有的杂交水稻基础上,科研专家们也一直在努力,曾经亩产几百斤,然后实现了亩产700公斤、800公斤、1000公斤的三连跳。
我们用全世界14%的土地养活了全世界将近1/5的人口,这很了不起,可是你要觉得这仅仅是底层农民的努力那就大错特错,中国人在追求粮食增产这方面的努力一直没有断过,粮食问题是可以撼动根基的重大问题,粮食自我国开始工业化的进程一直在增长。如今杂交水稻的领军人袁老虽然逝世了,但是前赴后继还有很多专家在致力于粮食的增长,国家也背着我们做了很多很多,就比如种植库这个玩意儿,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
种植库、杂交技术、太空育种、粮食作物的基因测序、基因编辑,如今我们有更多的手段促进粮食、蔬菜的增产,未来或许会比现在的产量更高,而这还是在多地退耕还林还湖还山地的基础上。几乎不用怀疑,仅仅是杂交水稻这方面,未来还会有更高产量的品种,这是我们追求了不知道多少年的,量变引起质变。当然,这种增产也不是无限的,只是在包括袁老在内的育种者的估计中,还有增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