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纸上谈兵。做沼气,用得完吗?造纸,运费谁出?生产肥料,含N量极低,生产饲料,你以为是养白蚁吗? 如果有这么好的用途,农民会烧?那些所谓的砖家烟酒出来的,只能在实验室了用。 还是放在田里,做覆盖物吧,不过又妨碍播种等耕作,用还田机嘛,双费钱,真是苦了农民了。建议采取免耕直播吧。还有,就是生产食用菌,是最好的途径啦。 今天再对问题做个补充吧,就秸秆气化处理。首先说明,这些是从网上看到的,央视好象常播,有广告什么的。看看吧,可以参考,个人认为,必须有政府扶持才能搞,单家独户搞不了的,投资大呀。我们南方秸秆直接还田,翻耕后直接种水稻,不再处理。;
WAYFANG的说法非常有道理。这种东西真是很难处理的废品。要营养没营养,要肥力没肥力,造纸厂收购基本就是白给,拿回家当柴烧,又没火力。我倒有个想法,就是将麦秆压缩成型后做燃料,可用于家庭生火,或发电。
中国除了袁隆平,还有哪些贡献较大的农业专家?
谢华安,杂交水稻之母,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华安,1941年生于闽西地区。1972年冬,他从五七干校被调入福建三明农科所工作。当时,正逢杂交水稻协作攻关组从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抽调农业科技工作者,他幸运地作为福建省协作组成员被派往海南,开始了育种生涯。 根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论,1980年冬,谢华安培育出恢复系“明恢63”。第二年,“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杂交,培育出“汕优63”。“汕优63”成为杂交稻中的明星,谢华安的人生轨迹就此发生巨变。 可以抵抗严重稻瘟病,这是“汕优63”的杀手锏,解决了第一代杂交稻不抗稻瘟病的致命缺陷。此前培育的杂交稻,一旦遇稻瘟病,常常颗粒无收。质量好,适应力强,大面积亩产第一个突破600公斤……集诸多优点于一身,“汕优63”迅速扩张。 1986年,“汕优63”成为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最多的种子,并在此后16年连续稳居首位,一口气创下了杂交水稻推广速度、年种植面积、累计种植面积、增产稻谷总量四个全国之最。 中国的水稻生产有过两次飞跃: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选育和推广矮杆品种,70年代选育和推广杂交水稻良种。在第二次飞跃中,在将杂交水稻从实验室大面积推广到全国各地过程中,谢华安的贡献在业内无人不晓。 杂交水稻一度遭到“三不”非议: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此说法一出,《人民日报》随即登载了袁隆平的来信: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汕优63”就是最好的例证。 1985年,“汕优63”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1987年,“汕优63”获福建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汕优63”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因为“汕优63”,谢华安的职称评定一路顺畅:评副研究员时破格,评研究员时免予论文答辩;因为“汕优63”,他也获得了迅速的职务晋升,从三明农科所所长直接升任福建省农科院院长,一下由副处级跳到正厅级,直到2006年卸任;因为“汕优63”,他当选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因为“汕优63”,他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是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汕优63之后,谢华安还培育过多个杂交水稻品种,但影响力都不及汕优63。 在以谢华安人生经历为主线的报告文学《神农》一书中,谢华安被称为“杂交水稻之母”、“杂交水稻救星”。该书于2000年出版后,福建省农业厅、福建省科协、福建省农科院等单位曾联合举办座谈会,并邀请新华社、中新社、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19家媒体记者参加,他被树为农业院校和农科单位工作者的学习榜样。
黄耀祥,水稻育种专家。开展水稻丛生快长动态株型结构的研究,创造了组群筛选育种法,使我国水稻矮化育种居世界依靠地位。是我国水稻矮化育种创始人之一。在国际学术界被称为“中国半矮化水稻之父”。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杨显东,农学家,棉花专家,他四十年如一日,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为提高棉花质量,增加棉花产量,解决我国棉花紧缺的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盛彤笙,农学家,兽医学家,在水牛脑脊髓炎、马鼻疽病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成果,倡导“大畜牧业”思想,为中国现代畜牧兽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金善宝,农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享誉国际的农学家。1939年选育出的“中大2419”是中国小麦推广史上面积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个良种。李宗道,湖南农业大学教授,60年代创建中国也是全球唯一的麻作专业,著有《麻作的理论与技术》等,有“当代麻神”之称。徐冠仁,中国核农学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195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原子能农业应用实验室,1985年获从事科研五十年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