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最早的农业?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主要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许多重要的作物如稻、粟、黍、大豆、大麻、经济林木和茶、漆等,都是中国首先栽培的。中国在原始时代畜牧业已有发展,已驯养了猪、狗、羊、牛、马、鸡等六畜,它们的野生祖先在中国绝大多数可以找到。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二、我国的农业现状?
要看到的现状是,中国是世界第一农业大国,但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农产品进口大国。中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大豆、菜籽等油料作物,占到总需求的55%。
化肥农药滥用
不仅如此,我国的化肥施用量也是世界第一,约占全球化肥年使用的30%以上,但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浪费的氮肥造成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空气的污染。
我国还是世界第一农药消费大国,单位面积化学农药的平均用量比世界平均用量高2.5倍5倍。目前我国农药的利用率不足30%,其中10%20%附在植物体上,其余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对土壤、水源、空气及农副产品产生了极大危害。农药残留超标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农村劳动力短缺
另外,目前农民老龄化严重,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又一阻碍。
三、我国农业的地位?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
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扩展资料:
国家统计局24日发表的一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称,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带动下,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现代农业深入发展,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农村面貌加快改善,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55000万吨大关,达到57121万吨,比2002年增产11415万吨,增长25%。2004年至2011年粮食总产量实现连续八年增产,2007年至2011年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超5亿吨,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跃上新台阶。
同时,经济作物全面增产。2011年棉花产量659万吨,比2002年增产167万吨,增长34%。油料产量3307万吨,比2002年增产410万吨,增长14.1%。糖料产量12517万吨,增产2224万吨,增长21.6%。
蔬菜及食用菌产量67930万吨,增产15069万吨,增长28.5%。水果产量14083万吨,增产7131万吨,增长102.6%。
农民收入方面,报告指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迅速。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实际增长8.1%。
农村民生方面,2011年末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356.4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了1.7倍,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97%,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99.38%。
农村改水累计受益人口达到89972万人;2011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69.2%,比2002年提高20.5个百分点;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6.2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9.7平方米,增长36.6%。
四、我国北方的农业的温度带是?
东北三省属于什么温度带东北三省大部分属于中温带,北部大兴安岭北部属于寒温带,南部辽东半岛属于暖温带。东北三省又称“东三省”,是东北清朝末年以后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名称和范围有所变化。东北三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干湿地区来看,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东部长白山以东属于湿润地区。温度带来看,大部分属于中温带,北部大兴安岭北部属于寒温带,南部辽东半岛属于暖温带。
五、我国农业分布?
我国耕地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西部耕地较少,而且分布零散,我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土壤肥沃,生产力高,集中了全国92%的耕地和林地。
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是东部和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东西部以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
1.东部主要是种植业、林业和渔业。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
2.林业集中分布于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3.东部沿海地区是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4.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西部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六、未来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
1、加强技术改造,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2、实施“双种兼收”和“两化融合”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农业模式;3、实施惠农政策,消除农村贫困,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4、加大产业布局调整力度,深化农业体制;5、推行项目化农业,提升农村投资引导能力;6、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政策,增强农业科研创新能力;7、深化农业科技、医疗、咨询等服务体系建设;8、推动绿色农业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结构质量;9、完善农业现代供应链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和市场化;10、智慧农业数字化改造,引领农业精准规模化发展。
七、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宝贵的财富?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要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
八、我国最早的农业著作?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是《胜之书》,作者胜之,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末期。胜之是水(今山东曹县北)人,著名古代农学家。书中对耕作的基本原则、选择播种日期、农作物栽培技术、调节稻田水温法、区田法等均有详细记述。
《胜之书》的主要内容
《胜之书》原来共有18篇,辑录在《汉书艺文志》中的9种农业著作里,它的篇数仅次于《神农》(20篇)。现存的《胜之书》仅仅是原书的一部分,共计3700多字。依据残存的部分资料,我们能知道《胜之书》总结了耕作栽培的总原则,介绍了13种作物的栽培技术。
《胜之书》的历史意义
《胜之书》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农业科技专著,发展了战国以来的农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对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总结,是中国传统农学的经典之一。
九、我国农业的分布规律?
东部以种植业为主,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东部季风气候区,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简言之,东耕西牧,南稻北麦.
十、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采集渔猎时代,在距今万余年前后原始农业萌芽。受地域、气候诸因素影响,黄河流域旱作农业率先发展,孕育了夏、商、周三代农耕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