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下人家课文?
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儿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鸣,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二、乡下人家类似课文?
仿写四年级课文“乡下人家”的作文是:
“嘎嘎”,乡下人家的门前有一条小溪,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溪声再响,它们也从不吃惊。
我走在铺着泥沙的泥泞的小路上,我看到了狗,狗,乡下人家总会养几只的,狗当然是用来看守房屋用的,有些要盖房子的人家,门
前堆许多沙,那狗累了的时候,就坐在沙上,安闲地守着人们的家园。
麦子还是绿的呢!我看见了许多麦子,虽然那麦子还是绿色的,但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下雨了,泥泞的小路变得更加湿滑了,“哇!苞芯菜呀!我见到苞芯菜了!”我高兴的叫着。那苞芯菜犹如一朵朵美丽的花,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虽然没有小花好看,不过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三、乡下人家课文的写作特色?
《乡下人家》的人物特点: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的生活的美好品质。表达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憧憬和热爱以及赞美之情,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写作目的:作者按照房前院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替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就是说,整个乡间人家景致的描绘看似无序,实则有序,这序不但体现为描写的景物是从静到动,从物到人的,也体现为从描述乡间人家景致独特迷人到乡间人家糊口气氛独特迷人,也就是从事物到精神的序列。
四、乡下人家课文瓜架写的什么?
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滕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当花儿落了的时候,滕上结出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滕,绿绿的叶。
五、乡下人家课文改编成诗歌?
乡下人家风光好,
天高地阔然自得。
鸡觅食来鸭欢叫,
小河弯弯绕村庄。
竹外鲜花投影深,
青红瓜藤屋檐绕。
儿童学文喜内容,
纷纷动笔浅尝试。
如今小诗绕梁音,
插画排版皆包办。
请君赏读多评价,
他日向上多感谢
六、乡下人家有什么课文要素?
一、语文要素解读及目标确定
《乡下人家》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古诗外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写景文。作者陈醉云抓住乡村真实的植物、动物和人们的生活场景进行描写,描绘了屋前瓜架、门前鲜花、屋后竹笋、鸡鸭成群、门前晚餐、月夜虫鸣六幅乡村生活画面,最后由衷感慨“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显然,本课的关键语句是最后这个总结句,表达的是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四年级的学生对“关键语句”并不陌生,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过“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过“借助关键词句概括一段话”。但“借助关键语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是第一次接触。本课还要求“积累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和“用一段话写写自己眼里的乡村景致”。教学时,须把这些内容与要求有机整合。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前提是能走进文字描绘的图景,真切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感。为此,教师教学时还应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语句,通过多形式朗读展开想象、调动学生相似的生活经验辅助想象、对比事物展开想象等,从不同的图景中感受乡村景致的独特、迷人,从而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迁移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乡下人家的思想感情。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把根据单元语文核心要素分解确定的目标称为“发展性教学目标”,其他需要落实的目标称为“基础性目标”。基于以上理解,本课“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确定如下:
1.基础性目标
(1)借助预习单,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构、芍、朴、附、捣、绘”等生字,理解“攀上、率领、倘若、捣衣”等词语的意思,会写“率、序”等15个常用字。
(2)理解并积累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
2.发展性目标
(1)认识什么是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会区分思想感情与文章主要内容。
(2)能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并抓住关键语句感受乡村独有的景物和画面,初步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恬静和独特迷人及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3)联系生活,用一段话写一写自己眼中的乡村景致,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设计及思考
本课教学可以分成以下四大板块。
第板块,检查预习,紧扣关键语句感知景物。
教师可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出示些具有乡村特色的图画,配上舒缓的轻音乐,让学生想一想在哪里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致,唤起生活的记忆,推开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门。借助预习单的反馈,读准“芍药、朴素、附上、绘成、纺织、攀上、率领、倘若、捣衣、秕皆”等词语,识记“率、朴、素”等生字。课文能读正确后,再找出文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读一读,想一想: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里,都有哪些景物和人物的活动?请学生圈出来后进行整理归纳:课文中写到的瓜、花、竹都是植物,鸡、鸭是家禽,吃饭、睡觉是生活场景。原来作者在选择素材时,既考虑到了具有乡下特色的景物和活动,又有定的分类。最后请学生结合景物和活动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先总后分地说,也可先分后地说。
第二板块,再读课文,借助关键语句明晰画面。
这一板块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学时,可借着问题“这么多独特、迷人的景物和活动,构成了乡下人家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课文都写到了哪些画面呢”,请学生再次走进课文,欣赏文字带来的一幅幅乡村美景图。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读出画面,并用简洁凝练的文字来表达,是需要学习的。怎么学?可先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根据文字再现画面,读完后,说一说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比如有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门前的瓜架上爬满了细长的藤蔓,绿色的叶子在随风飘动。一个个青的、红的瓜,像小铃铛一样跟着摇摆,有趣极了!”再让学生抓住“屋前”“瓜架”等关键词给这幅画面取名屋前瓜架图。有了这样的示范后,学生的迁移运用就有了基础,就可以学着把后面文字读成画面,再给每一幅画取个自己喜欢的名字:门前鲜花图、屋后竹笋图、鸡鸭成群图、门前晚餐图、月夜虫鸣图等。课文变成了一幅幅可以感知的具体画面。
第三板块,品悟语言,借助关键语句体会思想感情。
这一板块是本课教学的核心板块。本课的关键语句是“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但是在这一关键语句中,“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独特”“迷人”都是概括性词语,在课文描绘的每一幅画面上的具体形象各不相同。学生只有对“这一画面”的独特、迷人有所体悟,产生亲近喜爱之感,才能产生共情,体会到作者对乡下人家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这一重点板块,可以分步骤分层次展开教学。
第一步,示范学习“屋前瓜架图”,抓蕴含作者情感的语句体会思想感情。因为有了第二板块的“把文字读成画面”的练习,学生已读懂课文的内容。读不懂的,是蕴含着作者情感的语句。“屋前瓜架图”,作者的情感重点蕴藏在“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一句中。“装饰”在课文中的意思,是指“起修饰美化作用的物品”,“风趣”是“风味情趣”。这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起到什么美化作用,又有何风味情趣?显然,学生在前面的阅读中是不会去深入研究、仔细琢磨的,对作者与乡下人家那份热爱之情的体悟,也不够真切与深入,恰如轻风拂水,不能激起波澜。
因而,教学中需要把此句的理解进行具象铺排,让学生走进这一图景的深处,走进这一画面的不同季节,看到画面带来的那些细节美和变化美。可请三位学生到讲台上,想象自己的家在乡下,一号学生家的屋前有一架丝瓜,二号学生家的屋前有一对石狮子,三号学生家屋前有根旗杆。教师按季节转换提示,请三位学生想象,一年四季各自家屋前的景色是怎样的。如教师提示“春天来了,你们三家的门前是怎样的景色”,一号学生家门前的丝瓜藤开始往架子上爬了,嫩嫩的丝瓜叶在风中摇摆着,像许多只小手在欢迎来做客的朋友;而二号学生家门前的石狮子兀自蹲着;三号学生家门前的大旗杆兀自立着。教师再提示:“夏天来了,你们三家的门前又是怎样的景色?秋天呢?冬天呢?”在具象铺排中,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瓜架因四季变化而变化,自然又别有风趣,而石狮子和大旗杆一成不变,了无生趣。这样就对“屋前瓜架图”的“独特、迷人有了感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能初步体会了。 第二步,基于文字、深入文字去体验后,学生对什么是“课文内容”,什么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认知和了解。再请他们来判断,下面的两句话,哪一句是在描写“屋前瓜架图”的内容,即“课文内容”,哪一句是“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青的、红的瓜衬着长长的藤和绿绿的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2)由青的、红的瓜衬着长长的藤和绿绿的叶构成的这道别有风趣的装饰,令人喜爱。
显然,第一句是描绘的画面;第二句“令人喜”直接表达了思想感情。在讨论交流中明晰,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对比,展开想象,就能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第三步,走进其他图景,多角度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里描绘的每一幅画面,都可以从那些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着手,通过展开想象、联结生活等方法,感受乡下人家景致的“独特、迷人”。如:
“门前鲜花图”抓住花名间的逗号和“依着时令”等词语,感受农家门前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欢喜之情。
“屋后竹笋图”抓住表示颜色的词和“常常、许多、成群、探出头”等词语,感受竹、笋旺盛的生命力,体会作者的欢欣喜悦之情。
“鸡鸭成群图”抓住“肯定、率领、大踏步、游戏、从不吃惊”等词语,感受鸡鸭生活的自由自在和彼此信任,体会作者对乡下自由、淳朴生活的向往之情。
“门前晚餐图”“月夜虫鸣图”则可抓住“常常、天高地阔、赛过催眠曲、甜甜蜜蜜”等词语,感受乡下人家的自然、和谐,体会作者对乡下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
第四步,选择,在表达课文思想感情的句子后面打上钩。在选择过程中,进一步区分“课文内容”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差异。
(1)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归巢的鸟儿和天高地阔吃晚饭的人儿,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2)“我”多想生活在乡下,去领略这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以上两个句子,第二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向往和热爱之情,第句写出的是具体内容。
第五步,回扣全文,小结体会。抓住全文的关键语句,结合前面的画面,请学生说说自己从“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中体会到的课文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四板块,迁移运用,写能表达思想感情的一段话。
请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紧扣关键语句“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引导思考:你发现作者都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时候和季节?发现写法秘密:作者是抓住乡下人家的“春、夏、秋”和“白天、傍晚、夜间”这些不同季节不同的时间来写的。那在你眼里,乡村景致又是怎样的?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形式,用段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乡村景致。可先请学生想一想,自己对乡下人家印象最深的景致是什么;再品一品,自己对这一景致的感情又是怎样的;然后写一写,学习课文中某一幅图的写法,试着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处景致,要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最后评一评,改一改,同桌交流,互相评议,根据同学意见和建议修改所写内容。
当然,虽然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但生字书写等基础性教学目标还是要落实到位的。如本课的15个生字,就可分组书写练习。“构、饰、蹲、例、踏、倘、绘、谐、眠”等左右结构的字可以归为一组。其中“蹲”字笔画较多,“酋”中的“短横”容易遗漏,可引导学生先书空,再自主书写,“构”的右半部分容易与“勺”混淆,可作讲解区分。“率、觅、耸、寄”等上下结构的字可以归为一组,其中“率”字笔顺易出错,强调“点、横”之后先写中间的“绞丝”,再写两边。总之,基础性教学目标的落实,也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保证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七、乡下人家的课文什么的竹笋?
乡下人家的课文竹笋像个娃娃,一夜之间从地下探出头来。
八、乡下人家课文鲜花轮绽意思?
就是鲜花随着时间不断开放的意思,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写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恬静的生活,农民的生活简单而快乐,绿油油的田野,干净利落的屋舍,围绕着屋舍的鲜花,以及活泼可爱的小鸡小鸭,清清的小溪,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醉的美好境地。
九、乡下人家课文重点句子如何讲解?
1、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这句话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母鸡犹如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寻找食物,雄鸡则俨然一位在阅兵的将军,又如同一个尽职尽责的丈夫在保护家人、守护家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2、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天高地阔”在这里一是指饭席上谈论的话题广,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意思与“天南海北”、“海阔天空”类似;二是运用夸张,形容吃饭的场地大,把桌椅饭菜在坪里一放,便是天作屋顶地作房了。
把“天高地阔”换成“津津有味”或“狼吞虎咽”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天高地阔”这个词既强调吃的动作,又强调吃的心情,还有边吃边聊的意思。而“津津有味”和“狼吞虎咽”则感受不到那份愉悦、快乐和惬意。
3、 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这句话把红霞、飞鸟、乡下人家在一起的画面比作田园风景画。
描绘了一幅乡下人家吃晚饭的画面;傍晚,红霞辉映,微风轻拂,倦鸟归巢。乡下人家在这奇妙的大自然的怀抱里边享用晚饭边闲话家常。作者将这美好的景象比喻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同时称红霞、微风、归鸟为农家人的“好友”,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4、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啊!织,织,织,织啊!”
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写纺织娘“唱起歌来”流露出作者对这声音的喜爱之情, 拟声词“织,织,织,织啊”渲染了这种声音的美妙。
5、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催眠曲的特点是轻、柔美。连这么轻柔的声音都能听见,说明乡下人家的夜晚宁静祥和。
6、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集中地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4):写乡下人家总爱在房前屋后种瓜、养花,养鸡、养鸭。
第二部分(5~6):描写了夏天和秋天乡下的景象。
第三部分(7):概括总结乡下人家在不同季节都有着迷人的风景。
问题归纳:
1、课文主要写什么?
本文通过描写乡村房前屋后和春夏秋三个季节及白天、傍晚和夜晚的独特迷人的景色,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2、作者怎样通过描写普通的乡村景物来体现乡村的独特迷人?
作者善于通过对普通的乡村事物拟人化的描写来体现乡村生活的独特迷人。如鲜嫩的竹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纺织娘在月明人静的夜里便唱起歌来,渲染了乡村夜晚宁静祥和的气氛。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描写乡村白天和夜晚及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色,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的生活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十、乡下人家课文里有几幅图?
乡下人家课文中一共有七副图
分别为: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群鸡觅食图、鸭群禧戏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
文章描绘了美好自然的田园生活,恬静愉快的夏日夜空。主要表达对于劳动人民的溢于言表的赞美之情。
拓展资料:
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儿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鸣,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