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中拖制造的聚集地山东潍坊和河南洛阳,二三线品牌与一线品牌外观和结构相似度非常高,但是价格却相差悬殊,以1504为例,二三线品牌产品单价至少要比一线品牌便宜5万元以上,难道这真就是人们常讲的传统意义的“物美价廉”?
答案是否定的!笔者在对机手的调研中发现,许多二三线品牌产品与一线品牌间存在“形似神不似”的不小差距,虽然二三线品牌借用了一线品牌的技术、配套体系及相关资源,而往往在制造能力、工艺标准、装配质量、技术创新、服务对接等诸多环节存在先天不足,甚至出现一个怪相:二三线品牌借用一线品牌的部件配套体系,在旺季时,配套商因产能所限,优先满足一线品牌制造所需,将一线品牌企业检验不合格的部件稍加修复后低价供给了二三线品牌企业,在低成本和资源紧张面前,二三线品牌企业绿灯放行,这些部件就进入了装配线。
目前,国内传统农机如中小拖、小麦收割机、三轮车等产品,整体结构和性能均进入了成熟期,二三线品牌借助一线品牌的制造配套体系,很容易就可以制造出整机,由于其在技术研发、工艺创新、部件模具投入等环节付出的少,所以成本就低,整机一上市,靠低价格冲击市场,抢夺用户,而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往往是“大毛病不多,小毛病不断”,用户也可以勉强使用。这种现象也引起了一线品牌的恐慌和无奈,小品牌的销售价格几乎就是其研发、制造、服务成本,一线品牌在价格竞争上处于绝对劣势,近年来,用户购买力下降,低价格确实最能博取用户的眼球,二三线品牌销售上升幅度着实不小。
话说回来,立足长远来分析,这种低成本、低价格、低品质的竞争模式是不可取的,一方面,绝大多数的小品牌靠模仿起家,技术工艺创新能力差、组织机构不健全、质量标准控制体系不完善,不利于产业升级和发展,同时一线品牌的技术专利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影响其在该领域投入的积极性,不利于农机尖端制造的创新突破;另一方面,小品牌单纯靠低价格冲击市场,产品品质和服务容易出现保障能力不足,一旦出现批量问题,将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伤用户利益。
综合来看,人们所说的“物美价廉”是相对而言的,这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物美价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