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古称播州,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现辖2区2市10县和新蒲新区,人口770万。国土总面积307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60万亩,年平均气温15.1℃,森林覆盖率53.9%,是人类宜居城市之一。
近年来,全市农业战线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为引领,着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1234”战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开放、开发,更加注重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增长,遵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2016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385.5亿元,同比增长5.7%,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109元,同比增长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2000元。粮食产量实现300.44万吨、油菜产量24.98万吨;肉类总产量66.7万吨;禽蛋产量7.68吨,蔬菜保供基地面积稳定在10万亩,有效保障了全市主要农产品的供给需求。
高标准承办了2016年全省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暨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2016贵州茶“一节一会”和“遵义首届国际辣椒博览会”,“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辣椒产业委员会”落户遵义。贵州茶“一节一会”得到了志刚省长的充分肯定:本届贵州茶‘一节一会’是开放程度最大、服务质量最好、取得效果最佳的一次茶界盛会。
围绕抓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出台了土地流转奖补政策和支持有关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全市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比由6:4调整为4:6, “生态畜牧、茶、蔬菜(辣椒)、干鲜果、中药材”5大主导产业和“烤烟、酒用高粱、竹、马铃薯、特色食粮”等5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为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生态畜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75亿元,茶园面积突破200万亩(投产达140万亩)、蔬菜面积265万亩、辣椒201.3万亩、干鲜果162万亩、中药材17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288.7万亩、特色食粮145万亩、酒用高粱75.12万亩、烤烟62万亩,发展水产养殖面积1.8957万公顷,水产品产量达到8万吨,产值10亿元,竹、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稳定发展。
2016年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25家、市级5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56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258家,总数达到6170个。登记认定家庭农场550个,占全省的六分之一。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增多,经营体系更加完善,“谁来种地”问题正在逐步。
农业“接二连三”成效显著。着力推动农业加工业发展,延长农产品附加值和产业链条,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总产值346亿元,同比增长21.4%。新增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个,总数达到52个,全市县级以上园区总数达到125个。启动建设了96个农旅一体化示范点,接待游客突破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8亿元。农业园区和农旅一体化示范点正逐步成为我市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观光、休闲农业的示范区。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全市获得种植业无公害产地认证873个、面积353.24万亩,占比耕地面积的29.76%,畜牧渔业无公害产地认证315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16家、产品24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企业63家、产品124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3个。创建了湄潭翠芽、兰馨、茅贡米业等10余件“中国驰名商标”、100余个“贵州省名牌产品”、160余个“贵州省著名商标”。创建各类“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8个,涵盖了烤烟、油菜、玉米、辣椒、茶叶、竹、水产、畜牧业等重点特色产业。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基本实现了市、县、乡三级全覆盖,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从2012年的97.30%上升到99.35%。
全市土地确权工作完成进度80%,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近20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5.76%。全面开展了“三变”试点,涌现了诸如播州区“三变”+现代农业园区、凤冈县“土地流转+‘三变’”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以及“三资转换”等改革经验。特别是湄潭县首创的“确权定资产、确员定身份、确股定归属、确管定经营、平台定市场”的“四确五定”改革试点成果得到了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充分肯定,其做法为国家农业农村改革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