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三宝:太湖三宝采用专门从苏州太湖出产的上等白虾、银鱼、莼菜烹制而成。最为珍贵的是太湖莼菜具有抗癌解毒润肺之功效,实为营养丰富老少皆益。 醇香排骨:本邦传统名菜之一,主要调料醇香酒精由原产地苏州、造用上等猪肉精排骨需烧制6小时,棕红的色泽、浓郁的酒香。酥烂脱骨、纯厚微甜的味道,正是春夏之季精品佳肴。 翡翠虾斗:这道菜品选用的是产自太湖的白虾,白虾是太湖三白之一,味道非一般的鲜美。做出的虾仁非常弹牙。而成品的虾仁放在碧绿的柿子椒做成的容器里,形似放在斗中的白银,给人美好寓意。虾人的淡淡香气融合了放置在虾仁表面的碎肉末的香气,引人胃口。 有声有色经典苏菜 松鹤楼开到了上塘街,不少老食客趋之若鹜。开业那天,我看见一对老食客,是上海人,独点了一条“松鼠桂鱼”,吃得有滋有味。 我去松鹤楼,喜欢点“响油鳝糊”和“虾籽蹄筋”,此二款也是苏菜经典,上菜谱已有百余年了。 响油鳝糊最是一个“声”。这个“声”字可是陆文夫先生发明的。以前说,好的菜肴要有“色、香、味、形、器”之特点,陆先生加了一个“声”字,说好的菜最好是“有声有色”。想想蛮有道理。一桌人坐定,冷盆嗒嗒,就等着响油鳝糊那一声“响”。“来格哉!”服务员托只木盘,一盆炒好的鳝糊(鳝糊即清炒鳝丝加勾芡),上面放一撮姜丝、葱花,木盘子里另有一只小碗、里面是滚烫的食油(过去用麻油),服务员当着客人的面,将小碗沸油浇在姜丝和葱花上,便听得“哧啦———”一阵响声,甚妙!随着这声响,湿漉漉的葱姜与沸油对抗着,盆面上是“硝烟滚滚”,油在鳝丝中沸腾,激起点点小涡,犹如淅淅沥沥的春雨,颇有诗意。此时,那油响鳝糊的香气也弥漫开来。取一双公筷,搅拌一下,撒上黑胡椒粉,便可“开吃”。口感鲜爽,肉质有弹性者,定是活鳝现划的鲜货。这样一盆响油鳝糊,可谓丝丝入扣,根根入味,上桌定然一扫而光。如口感若木渣渣,肉质酥搭搭的,那是冷气货,呒啥吃头,也不适宜烧响油鳝糊。 虾籽蹄筋也是一道百吃不厌的经典苏菜,从烹饪上讲似乎无什么高深技术,关键是原料。一般从农贸市场买回的是水发蹄筋,回家烧出来总是不灵。要么一烧一包水,蹄筋像浆糊,要么蹄筋没发透,咬着如橡皮筋,实在不敢恭维。好的蹄筋是“半油发”的,取干蹄筋,在温油中浸透,见蹄筋微微起泡即捞起。第二次开油锅,油烧旺,蹄筋入油锅再捞起。烧一锅开水,将两次油发过的蹄筋倒入沸水,上了锅盖便可熄火,如此焖到水冷却即可。清洗时可放少量食用碱,目的是去油腥味。蹄筋的发泡关键是油温的把握。松鹤楼的一盆虾籽蹄筋,象牙色的蹄筋配上金黄色的虾籽,看相好!当然吃口更好,我的评价是:韧而不空,酥而不烂。喔哟!有点像广告语了,赶紧打住。 红烧狮子头、松鼠鳜鱼的来历: “狮子头”,北方话叫“大肉丸子”或“四喜丸子”。据说它的“远祖”是南北朝《食经》上所记载的“跳丸炙”。史书记载,当年隋炀帝带着嫔妃随从,乘着龙舟和千艘船只沿大运河南下时,“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杨广看了琼花,特别对万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十分留恋。 回到行宫后,杨广吩咐御厨以上述四景为题,制作四道菜肴。御厨们在名厨指点下,费尽心思终于做成了松鼠桂鱼、金钱虾饼、象芽鸡条和葵花斩肉这四道菜。杨广品尝后,十分高兴,于是赐宴群臣,一时间淮扬菜肴倾倒朝野。 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繁荣,官宦权贵们也更加讲究饮食。有一次,郇国公韦陟宴客,府中的名厨韦巨元也做了扬州的这四道名菜,并伴以山珍海味、水陆奇珍,令座中宾客们叹为观止。不料点睛之菜,竟是一只栩栩如生的“松鼠”活跃盘中,无人能识。只好请主人揭秘:“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原来是用特殊的刀工塑型变幻的一尾鳜鱼。全体认罚喝酒。此种游戏,雅趣和热闹并彰,历久难忘。内陆人也有谓鱼为“哑口菜”者,惧其有刺,易伤喉,相戒临食不语,专心细品美味,也备一格,松鼠鳜鱼因此得名。 当“葵花斩肉”这道菜端上来时,只见那巨大的肉团子做成的葵花心精美绝伦,有如雄狮之头。宾客们趁机劝酒道:“郇国公半生戎马,战功彪炳,应佩狮子帅印。”韦陟高兴地举酒杯一饮而尽,说:“为纪念今日盛会,‘葵花斩肉’不如改名‘狮子头’。”一呼百诺,从此就添了“狮子头”这道名菜。